自7月1日入驻温州市政务服务局城市书房暑期托管点,至8月29日托管正式落幕,60天的时光里,南京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二班的周扬作为浙江省温州市委举办的“返家乡”实习项目参与者,与李老师全程搭档。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指引,他将自身专业优势、艺术教育理念与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深度融合,紧扣“知(知识启蒙)、情(情感滋养)、意(意志培养)、行(行为实践)”四维目标,在书法墨香里传知识、在手工彩纸间润情感、在困难挑战中炼意志、在点滴服务中践行动。这段扎根政务服务一线的志愿实践,不仅是他以青年之姿践行“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生动答卷,更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蜕变,让他完成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跨越,真正在政务志愿中读懂“责任”与“担当”。回望全程,清晨与李老师整理艺术工具的忙碌、午后用传媒思路带孩子创作的专注、化解矛盾时的耐心、克服难题后的坚持,都成为“知情意行”与“艺教传媒”同频共振的鲜活注脚,也镌刻下他以青春之力服务基层、助力未来的成长轨迹。
一、以“知”启智:艺教传媒融知识,政务托管有深度
“为人民服务”落在托管实践中,首要是帮孩子积累真知识、培养真能力,而这份“教”的过程,既是知识传递,更是周扬以专业为笔,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有素养、会创新的未来力量的责任践行。作为温州市委“返家乡”项目的参与者,他和李珍珍老师始终以“知识传递”为核心,把艺术审美、传媒思维揉进日常服务,让“知”的启蒙更生动。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知识并非单向灌输的结果,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辅导作文时,孩子卡壳写不出“赶海”细节,周扬摒弃传统说教,运用广播电视编导中的“分镜梳理”思路,引导孩子回忆“捡贝壳、追浪花、放螃蟹”的片段——这正是将抽象记忆转化为具象“镜头画面”,符合儿童具象思维占优的认知特点;再结合艺术“细节描绘”,教孩子用“阳光洒在贝壳上亮晶晶”的句子添画面感,通过“情境重构”帮助孩子主动搭建写作逻辑,而非被动接受模板化表达。他深知,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故事,需要能捕捉生活细节、精准传递时代声音的年轻人,如今教会孩子用传媒思维梳理思路,就是在为他们未来参与社会建设筑牢认知基础。
书法课上,李老师教握笔与笔画,周扬则引入传媒“构图美学”解析字的结构:“‘山’字的三竖像镜头里的层次感,中间一竖要长一点,看起来才稳”。这种跨学科联结,契合多元智能理论中“空间智能”与“语言智能”的融合开发,让枯燥的笔画学习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艺术。面对孩子偷懒应付的情况,他们采用正面管教理念,李老师以“‘横’要平,就像数学直线”建立知识关联,周扬则以“做事和做手工一样需按步骤”引导规则意识,用“引导+包容”替代批评指责,既保护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孩子踏实严谨的品格——而这种品格,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每一位参与者不可或缺的素养。
二、以“情”润心:共情服务暖童心,艺教传媒传温情
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落实在托管中,便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核心,用“情”读懂孩子需求——这份“共情”,不仅是守护童心,更是周扬以青春温度,呼应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要求的具体行动。作为温州市委“返家乡”项目的一员,罗杰斯提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正是他与孩子相处的核心原则:不评判、不否定,以接纳姿态搭建情感信任的桥梁。
画画课上,内向孩子因“怕画不好星星”只画小点点,周扬和李老师没有急于催促,而是践行“共情式回应”。李老师蹲下来陪同绘画,用“先画小圆圈慢慢变星星”降低行动门槛;周扬则借用传媒“特写镜头”比喻:“镜头里的星星也是一点点亮起来的,你画的点点就是星星的光呀”。这种将孩子的“不完美表达”转化为“独特创作”的方式,满足了其归属感与自我价值感的心理需求。最终孩子主动添加“月亮和云朵”并分享作品,眼神里的光亮让周扬明白,青年一代的担当,不仅在于专业能力,更在于用温暖包容的态度,让每个个体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而这份“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理念,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之一。
当孩子因手工灯笼粘不好穗子哭闹时,他们运用情绪ABC理论,先接纳“做不好会难过”的情绪(A),再通过传媒“慢动作观察”拆解问题(B),引导孩子理性看待挫折,而非陷入“我不行”的负面认知(C)。李老师的轻拍安慰与周扬的方法指导形成互补,让孩子在情感安抚中重建信心。周扬深刻体会到,中国式现代化是有温度的现代化,青年用专业与耐心传递的每一份温情,都是在为社会文明的温暖底色添砖加瓦,都是“挺膺担当”最朴素的体现。
三、以“意”炼心:困难挑战磨意志,艺教传媒助坚持
“为人民服务”不仅是顺境中的付出,更是逆境中的坚守。这段实践中,周扬以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为指引,既用艺术与传媒帮孩子克服困难,也在协作中锤炼自身意志——因为他深知,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绝非一帆风顺,青年一代必须具备“遇困不慌、创新破局”的韧劲,才能扛起建设重任。作为温州市委“返家乡”项目的参与者,他更懂得这份实践背后的责任与意义。
有孩子练书法时“捺”画总写不好,练十几次就想放弃。李老师以“‘捺’像小滑梯”的具象比喻降低心理压力,周扬则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中“演员反复拍摄磨镜头”的实例,帮孩子建立“坚持=进步”的认知联结——这正是通过“替代性经验”提升自我效能感。而筹备“暑期艺术小展”时,面对几十件作品的分类展示难题,周扬一度想简化流程,但李老师以“按展区规划+传媒标签设计”的清晰思路带他拆解任务。熬夜整理作品的过程中,他不仅让作品展顺利落地,更学会用“拆解目标”应对畏难情绪,也更加明白: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不是喊口号,而是在“想放弃时再坚持一下”的韧劲里,在“遇难题时主动找办法”的勇气里。
手工课红色彩纸短缺时,他们运用创造性思维,引导孩子用彩笔在白纸上画红色图案再创作,最终每个灯笼都独一无二。这一过程既践行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现有能力基础上提供适度挑战,也让孩子明白“困难是创新的契机”。看着孩子们举着自制灯笼的笑脸,周扬深刻意识到,他们培养的不仅是孩子的坚持,更是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敢创新、能破局”的核心能力,而这份培养的责任,正落在青年一代肩上。
四、以“行”践诺:点滴行动践初心,艺教传媒促实践
“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要求,最终要落在“行”上。这段实践中,周扬以社会学习理论为支撑,通过“榜样示范”与“行为强化”,让孩子在实践中养成良好习惯,更在踏实行动中读懂“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重量——担当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基层服务中每一次认真的筹备、每一次主动的补位。作为温州市委“返家乡”项目的一员,他始终以严谨的行动诠释“服务”的内涵。
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他们每天7点半提前到岗的行动本身就是一种示范:周扬整理传媒辅助工具(记录用手机、展示用图片)和艺术材料,李老师撰写例题思路便签,这种“提前筹备”的严谨态度,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时间观念,也让周扬明白,青年的“行”,首先要做到“守时、尽责”。面对孩子随手扔废纸的行为,他们摒弃批评,采用正强化策略——李老师递过垃圾桶强调规则,周扬则带领孩子一起捡纸屑,并用“维护书房环境很有意义”肯定其行动价值,让“讲卫生”从被动要求转化为主动意识。这种以身作则的引导,不仅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更让周扬体会到“青年是文明传递者”,用行动带动他人,也是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种方式。
筹备作品展期间,周扬因忙碌忘记吃饭,李老师悄悄递水、带便当的举动,让他体会到合作学习中的“支架式支持”。他们坐在窗边规划展区时,阳光与默契交织的瞬间让周扬顿悟:“行”的力量不仅是个体的踏实,更是团队的彼此补位——这种团结协作的默契,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凝心聚力、携手共进”精神的基层缩影。而青年一代,正是要在这样的协作中,学会“既做好自己,也支撑他人”,以集体之力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动能。
五、回望与感恩:四维融合结硕果,政务志愿伴成长
如今暑期托管已落幕,回望60天的时光,不舍与感恩在周扬心中交织。作为浙江省温州市委“返家乡”实习项目的参与者,这份实践的珍贵,不仅在于它将教育学、心理学、广播电视编导艺术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教育实践,让“知情意行”的目标落地生根,更在于它让他真正读懂了“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内涵——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扎根基层的每一次知识传递、每一份情感关怀、每一回困难坚守、每一个踏实行动。
周扬感恩温州政务局提供的基层实践平台,更感恩温州市委“返家乡”项目搭建的成长阶梯——让他能将艺术教育中的审美培养、传媒学中的叙事思维与心理学中的共情技巧融入政务服务,既帮助孩子在书法、绘画中提升审美与创意,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有素养、有活力的未来力量,也让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系统性锤炼,明确了“青年如何以专业服务国家发展”的方向。更感恩李珍珍老师的言传身教——她用“多带一份早餐”的细节传递关怀,用“流程表标注注意事项”的严谨教会细致,用“先听孩子说再引导”的方法诠释教育智慧。这种实践性知识的传承,让周扬明白“担当”不仅是能力,更是态度与温度。
孩子们的成长是最温暖的回应:从写不好笔画到完整创作书法,从不敢表达到主动分享作品,甚至有孩子在笔记本里夹上“谢谢老师”的纸条——这些瞬间印证了教育是双向奔赴的成长,也让周扬确信,今天在孩子心中播下的“知、情、意、行”的种子,终将成为他们未来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正如他从专科至本科始终秉持的信念: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而这段在温州市委“返家乡”项目中的政务志愿经历,让他既做了“摇动者”,也成为了被“摇动”的成长者。
托管虽落幕,但“以艺教传媒融‘知情意行’”的实践经验,以及“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初心,将永远成为周扬专业道路上的精神坐标。未来,他会继续以专业之力服务人民,以教育之心传递温暖,让青春在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奋斗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